夏日高温,正午12点,地表温度62℃。福建泉厦高速同安段,外场摄像机烫得仿佛能煎熟鸡蛋。王鹭和同事攀上门架紧急抢修,安全绳深深勒进汗透的工服。身后,车流以120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卷起的热浪灼人眼目。
“高温让设备故障率翻倍,我们必须像‘急诊医生’一样,随时响应。”作为泉厦高速机电维护中心的技术员,王鹭所在团队管辖着82公里路段、124条车道、295路监控——这些构成高速公路“神经系统”的关键设备,正经历一年中最严酷的“烤”验。
守护每段“通行正常”的幕后英雄
“无论是收费软件、隧道灯光,还是高压柜、变电站,只要带电运转,就属于我们的维护范围。”这就要求机电维护中心的技术员既要能登高作业,也能下井排查,既要会敲代码,也能拿起螺丝刀,可谓掌握了“十八般武艺”。
每年高温时节,高速公路上面的设备因太阳暴晒出现机箱变形、设备老化、系统死机等,故障率会明显升高。一旦接到报修信息,中心必须第一时间响应。王鹭回忆,曾有一次因光缆故障造成路段停电,技术员们徒步十多公里逐段排查,最终在温度超40℃的井下找到断裂点。“井下如同蒸笼,连工具握久了都烫手。”
但高温并非最大的挑战,更令人心悸的是外场作业的风险。“高速上车辆时速普遍超过100公里,横穿路面时心理压力极大。”令王鹭记忆犹新的是某次外出维修时,他们将车辆停于应急车道并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后,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一辆拖挂车爆胎后冒着白烟,直冲他们刚才停靠的位置而来。“幸好驾驶员反应快,一脚油门冲了出去。那辆拖挂车就撞停在我们原本停车的地方。”回去之后,他整晚未能入眠。自此,团队每次外出作业,都对周围动静异常敏感。
螺丝刀和代码都是守护畅通的武器
为提升故障响应效率、缩短人员在高速上的暴露时间,泉厦高速机电维护中心不断推进技术智能化创新。
2024年,团队成功研发“收费站车道通信应急保障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车道至区域中心之间收费网络的5G无线应急传输。该系统有效应对汇聚交换机故障、光缆中断等突发状况,极大降低了第三方支付中断和车道拥堵风险。此外,通过引入双电源、双交换机等冗余设计,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对我们来说,代码和螺丝刀都是武器。”机电维护中心主任张金开说道。近年来,该中心共完成近50项技术创新:智能栏杆机实现故障自诊断,并在全省推广;ETC自助服务终端将办卡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3分钟;高速公路稽核自助终端首创共享服务模式,极大提升效率。所有的技术创新,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无人化、少人化”,这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安全。团队正在努力让机器代替人去完成更多高风险作业。“我们比谁都更希望能减少上路冒险的次数。”王鹭坦言。因此,他们正积极探索无人机远程巡检、机器人隧道排查等应用。在他们看来,最好的代码,不仅是保障设备运行的指令,更是为了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82公里的热爱,是责任也是情怀
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勇气,更需要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机电维护中心的成员大多很年轻,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他们以路为家,与设备为伴,在日复一日的巡检和维护中,对82公里的每一座门架、每一段线路都了如指掌。
“有时候深夜抢修完,看着畅通无阻的车流,灯光像一条金色的河,心里会特别踏实。”90后技术员林志坚说。这种成就感,是支撑他们对抗高温、恐惧和疲惫的内在力量。虽然司乘人员看不到他们,但他们工作的价值却体现在每一秒的通行顺畅、每一次的平安抵达中。
“祝您一路平安”——不仅是机器的语音祝福,更是这群机电“医生”最真挚的愿望。王鹭说:“我们的工作平凡却不普通。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守护每一位司乘人员的平安畅通,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期望。”(文/林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