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他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33年后,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更是我国带电作业领军型技能人才。他是陈国信,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中心五级职员兼带电作业班副班长。三十余年来,他以匠心致初心,守护鹭岛万家灯火。

摸爬滚打,炼就硬本领
1992年,陈国信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厦门技师学院前身)毕业,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成为一名外线工。
彼时的他,虽刚刚入行,却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把岗位技能练好,把技能学到手。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陈国信“非常能吃苦”——面对20多米高的水泥杆,他仅凭两条绳索,以“一跪、一蹬、一抓”的标准动作,在滚烫的杆上往复攀爬,每日训练达十几个来回;练习扎铁线制作时,他一遍一遍反复练,一天下来要扎掉几十米长的铁线,手指常常被磨得红肿脱皮......
“当时就想着,这点疼痛不算什么,得把技术练扎实。” 陈国信笑着说,我始终相信,这都是为未来打基础,前期吃的苦一定会换来后面的甜!
除了实践训练,在理论知识上,陈国信也下了大功夫!工作之余,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向技术员借阅专业书籍、在图书室翻查旧手册、遇难题便虚心向老师傅和同事请教等。这些看似平凡的积累,却为他日后在带电作业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基础。
勇挑重任,啃下硬骨头
在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陈国信从不退缩,总是“多想一层,多做一步”。
2000年,厦门500千伏电网骨架还不够结实,如果要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就必须停电。
“这一停电,对企业、家庭的影响就大了!”陈国信心里琢磨着:“有位国内专家经过科学试验,提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还没有人真正实践过... ...”
做,还是不做?陈国信最后选择了“做”,成为“第一位吃螃蟹的人”。
“对我们来说,要是能把这项技术攻克下来,以后全国建500千伏线路时,光设备和运维成本就能省下不少。所以,哪怕没经验、没先例,也得把这‘第一次’闯出来!”陈国信说。
说干就干。陈国信带领团队投身试验场,历经两个多月日夜奋战,反复模拟、不断改进。
最后,终于攻克500千伏带电作业技术难题,推动《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安全作业距离由3.6米缩短为3.2米。这个项目也获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产生3450万元的经济效益。
面对180多米跨海高塔带电提升导线的技术难题时,陈国信始终没有退缩,他深入钻研,将平行齿轮省力装置与丝杠巧妙结合,研发出 “省力丝杠”,使提升能力从5吨跃升至12吨,且实现单人单手操作,极大地方便了作业,该成果还荣获国际发明奖。
“每攻克一个难题、研发一件工具,都要花费很多心血,但完成后,心里很有成就感。”说这句话时,陈国信的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温暖的光芒。
薪火相传,培育新栋梁
从业三十余载,陈国信见证并推动了带电作业从“危险工种”向“科技舞台”的蜕变,他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在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电力行业技能人才的“孵化摇篮”;他创建“创新智慧库”,要求工作室的成员在日常检修作业中,实时记录技术问题,通过分析、评估、孵化,将一线痛点转化为可立项的创新课题;他推行“课题负责人制”,明确由问题提出者担任课题组长,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开展项目攻关。
为确保创新项目取得实效,同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陈国信总结多年创新经验,独创“7N法则创新法”,把创新项目当成“练兵场”,让年轻人在解决实际难题中积累经验。
“就像咱们带电作业爬铁塔,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能登顶。”陈国信说,在这一法则的指引下,工作室成员不仅在技术创新上硕果累累,个人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一线员工,在参与项目攻关过程中,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能独当一面的专家型人才。
除了技术专家,陈国信还是厦门市总工会劳模宣讲团成员。他将自身的经历转为“生动教材”,宣讲传递劳模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厦门市总工会、厦门网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