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厦门市劳动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厦委办发明电〔2025〕14号〔2025〕14号)文件精神,经厦门市总工会党组会研究确定,拟从“在厦中央、省(部)属机关企事业(院校)单位及其他”等单位申报的推荐对象中推荐王晶晶等6名为2025年厦门市劳动模范候选对象,黄玥等3名为2025年厦门市先进工作者候选对象,厦门绿发投资有限公司等5个为厦门市劳动模范集体候选对象。现公示如下:
一、厦门市劳动模范候选对象(6名)
1.王晶晶,女,汉族,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厦门双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正高级。
简要事迹:王晶晶同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作风正派、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该同志业务能力强,积极响应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强化保军首则,为兴装强军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军工科研项目30余项,围绕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研究,解决了系列重大问题:针对南海环境对防腐涂层的迫切需求,研制出具有高附着/高耐性的系列化产品,使南海装备防腐寿命提升1倍以上;首次提出了降解防污概念,实现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研制,在新质新域大力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100%;国内首次攻克低温环境抗冲耐磨技术,实现了破冰漆的国产化,在“雪龙”号系列极地科考船实现应用;研制的LNG船用超低温粘接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及产品垄断,国内首家取得法国GTT认证。“十四五”期间带领团队获批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项目转化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7亿元。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3部,主编ISO标准、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致力构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倾力培养高端装备材料复合型人才,被聘为中国舰船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同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任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荣获厦门市拔尖人才、福建省第一批雏鹰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2.蒋金,男,民,汉族,199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专业总师,研究员、正高级。
简要事迹:蒋金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以解决公司难点为己任”的信念,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耕不辍,其科研成果与国际荣誉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工作实绩上,2023年攻克智能车载终端技术瓶颈,实现V2X协议栈全栈自研,完成16个交通场景调试;2024年牵头车路协同边缘计算MEC项目,开发多源传感器融合算法和交通大模型数据集,在厦门落地,该项目荣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金奖。国际赛事中,2023年从27个国家中获得2023年迪拜世界自动驾驶交通挑战赛冠军,斩获100万美元赛事最高奖金,为国家争取了荣誉。2025年,自主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智慧交通系统再获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吸引多国合作意向,展现中国智造实力。社会效益显著,赋能智慧交通发展。其自主开发的智能车载终端OBU,由市场价10000元降到2000元左右。目前实现62台量产,其中2台OBU助力上海奉浦快线驶入“无人驾驶”快车道,40台OBU助力了厦门BRT公交实现智慧化改造交通效率提升10%,事故预警准确率达96%。自主开发的智能交通大模型应用于厦门软件园三期,保障道路安全。先后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5项,为行业规范化提供支撑。
3.蔡立群,男,汉族,1969年0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简要事迹:蔡立群同志现任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厦门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获评第十九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被确认为厦门市第十二届拔尖人才、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旗帜鲜明讲政治。他坚持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共促,指导集团党委发布“港口追梦人”党建品牌。接连打造“三心一厅”布局。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他锚定战略定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制定的《发展战略》指引的方向,推动“丝路海运”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联盟成员350家、命名航线133条,2024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助力厦门港稳居全球第14、中国第7大集装箱港。稳步提升经营指标。在他的引领下,集团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 1000.09万标箱,营收490.42亿元,利润总额8.95亿元,荣膺厦门企业百强第5、福建服务业企业百强第16、中国服务业企业五百强第187。加速推进转型升级。他秉承智慧、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推动翔安 1-5 号泊位建设,优化港城布局;海润码头智能化改造成行业样本,获评国内首批四星级智慧港口、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打造“新一代绿色生态港口”,入选厦门改革成果案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他推动国企改革,加快企业管理数字化,完善多个系统建设,首创引航船舶信息可视化等平台、首推省内多式联运“一单制”,获人民日报点赞。凝心践行国企担当。在疫情期间,他带领集团实现生产不停、员工零感染,开辟“海上巴士”,稳定港口疏运,组织志愿服务,保障防疫物资运输;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产业扶持、光伏建设、学校建设等举措,倾力帮扶挂钩地区;优化薪酬体系,职工平均工资连续5年增长6%。
4.郭毅,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政企客户部副经理,中级工程师,高级工。
简要事迹:郭毅同志2002年入职厦门移动,深耕23年,曾获优秀党员、优秀班组长等荣誉,始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将党的理论融入服务实践,多次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莫兰蒂”台风期间带队保护通信生命线、金砖会晤期间出色完成保障任务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疫情期间深入隔离点指挥信息化支撑,展现了中国移动人的责任与担当。创新赋能——助力厦门数字化转型。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作为厦门移动人工智能专班班长,厦门移动与思明区政府建成全省首个“政企联建联营”智算中心,推动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他主导项目获国际电信联盟“AI for Good全球优秀案例奖”、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金奖、绽放杯等大奖。联合公交集团打造“城市级车路协同平台”,助力厦门入选国家“双智”试点;厦门远海5G智慧港口入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为数字厦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惠民——推动城市均衡发展。他深度融入厦门发展大局,推动数字厦门发展。在城市,主导落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项目;在乡村,通过5G+AI智慧治理体系、智慧城中村等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他带领团队工程进度和质量连续多年全省第一,并首创实现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即4G全覆盖”。他的工作为厦门城市均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他将绿色理念融入创新实践,主导的白海豚保护项目获全球电信管理论坛“科技向善杰出催化剂奖”、第三届“新绿杯”一等奖。这些成果为厦门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展现了助力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该同志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为厦门数字化转型、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宋俊杰,男,汉族,1972年0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现任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飞行总队总队长、党委副书记,二级飞行员。
简要事迹:宋俊杰同志于1995年入职厦航飞行队伍,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两个绝对安全”,迄今已安全运行近23000小时,并多次承担急难险重航班保障。现技术岗位为模拟机飞行教员,带飞数百名副驾驶,为公司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合格机长、教员。近年来先后获评民航局二级飞行员、民航安全飞行金质奖、2023年度福建省“安康杯”竞赛组织工作优秀个人。坚持安全至上,筑牢安全防线。探索建立了以“内外双循环”为核心的队伍管理思路,将民航双防机制与厦航SMS体系有机融合。助力厦航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获得航空安全“金雁杯”和“金鹰杯”三连贯的航空公司,及“飞行安全五星奖”。提升生产效率,强化资质建设。率先建立“滚动疲劳分值”量化管理系统,实施了左座副驾驶“一人一策”技术训练体系,强化飞行品质监控与训练深度融合,全面夯实队伍能力。建立AOC值班干部机制,通过“运行笔记”“运行速报”整合关键信息,确保运行安全与效率双提升。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数字赋能。主导建设飞行数据管理创新实践和排班风险预测模型,两项成果均获中国质量创新与质量改进成果发表交流活动“示范级”荣誉。打造“三研”中心,孵化“英语通信训练营”、云课堂知识共享平台、“引擎”知识网络平台以及《对话》直播栏目等成果,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坚持党建引领,锻造过硬队伍。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和队伍文化建设,积极践行“厦航精神”,倡导“家文化”,持续打造“总队一盘棋”的团队文化,全员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共同打造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飞行团队,获评2025年民航“蓝天奖状”。
6.苏国材,男,汉族,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简要事迹:该同志一直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的工作方式来诠释“劳动模范”的涵义。他先后获得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厦门市经发局优秀共产党员,福船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福船集团安健环工作先进个人,厦船重工463C船建造一等功等荣誉。任职厦船重工机电调试部部长期间,他带领部门完成了2400集装箱船, 7500车双燃料汽车滚装船等机电工程建造的年度生产任务,并作为全球首艘7500车双燃料汽车滚装船的LNG新能源动力系统项目建造牵头人,带领各部门攻克LNG系统建造过程中各项难点,组织并安全实施了LNG船用加注,固化了高压LNG动力系统安全操作文件汇编共11个专题文件,为后续各船舶的LNG燃料动力系统成功建造奠定了基础。该船填补了我国双燃料大型汽车滚装船自主设计建造技术的空白,并在2019年入选国家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进一步奠定了厦船在汽车船建造领域的领先龙头地位,也让“厦门型”船舶的美名远扬海外。在2800客邮轮型客滚船建造中,苏国材再次展现技术魄力。面对该型船机电系统复杂度高、管路布置密集的特点,他创造性地开展2800客邮轮型客滚船机电工程安装调试工作。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得这艘被誉为“海上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客滚船实现出坞后4.5个月即完成试航。该船是国内首制装修豪华、高度节能环保的新一代大型邮轮型客滚船,获得2022 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苏国材在船舶领域的实践探索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更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硬支撑”。
二、厦门市先进工作者(3名)
1.黄玥,男,汉族,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职称教授。
简要事迹: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气动与燃烧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合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20余项国家级课题,累计主持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内流仿真与技术分析软件3套,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近50篇,获16项发明专利授权。积极推动厦门市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合厦门市发改委开展低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参与低空无人飞行器创新设计与低空经济产业规划,推动低空无人飞行器产业化及应用,培育与孵化5家企业,年产值共计达2.25亿元。2024年获厦门市首届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十优职工创新成果”奖、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依托产教研平台开展协同创新育人,打造“航院无人机翔安送餐项目”。作为学科负责人主导获批“能源动力”领域专业博士授权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低空经济”交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主持福建省和厦门大学一流课程各1门,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1门,获评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科创获国家级奖项5项,多次获评厦门大学校级奖教金、学业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共产党员。
2.颜曼,女,汉族,199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高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五队副队长、一级警长。
简要事迹:作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锐意进取,成绩突出。牢牢把握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担任微党课巡讲小教员切实将新时代创新理论应用于指导移民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发展。积极投身思政理论授课宣讲实践创新,聚焦青年群体,努力探索具有移民管理警察职业特色的青年民警思政教育路径,先后撰写多篇优质思政教案,参与多场省市级主题宣讲活动,2021年在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内首档青春成长类理论宣讲纪实节目中荣获“十佳理论宣讲员”。找准福建边检对台工作职责定位,深入开展对台理论研究,先后参与《中国台湾地区出入境管理政策研究报告》等多篇课题调研。其中主笔撰写的《对台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边检机关职能作用的实践与思考》获评国家移民管理局调研课题三等奖。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同心桥”对台服务组的带头人,不断创新对台服务举措,努力打造全省对台工作示范标杆,累计策划推出“爱心通道”“同心驿站”等20余项惠及两岸同胞的务实举措,助力厦门口岸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优选通道。带领团队携手全国对台示范社区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百人红歌快闪、端午中秋主题读书会等近10场两岸文化活动,助力闽台文化交流融合,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立足本职工作,在全国首创“边检对台服务六项措施”,创设“五心十勤”工作法和“一同心,六专享,易通行”边检服务新模式,极大提升出入境旅客的口岸通关效率与体验。曾多次参与厦门会晤、海峡论坛、“9.8”投洽会等重要活动安保任务,为多国重要外宾来厦提供专业高效的通关保障。深入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累计参与审查办理各类非法出入境案件60余起,依法拦阻各类涉嫌从事跨境违法犯罪活动人员近百人。2018年成功处置厦门口岸首起网上追逃对象闯关脱逃事件,荣立个人专项三等功。
3.备选:吴德烽,男,汉族,1984年8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副院长,职称教授。
简要事迹:长期从事智能船舶及其协同控制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防技术领域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IEEE Sensor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EI论文30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海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担任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和集美区首席技术顾问团队负责人。致力于将科研融入教书育人,主持完成福建省教改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获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培养19名硕士毕业、 5名硕士升入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2名本科生赴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深造并获奖学金、5名本科生赴欧美深造,指导学生获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和互联网+大赛福建省金奖等荣誉。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提交《依托超长期特别国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社情民意被全国政协采用,提交《抓住海洋装备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机遇 进一步推进海洋装备产业国际化发展》等2篇专报被省领导正面批示,提交《关于加快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提案》等5件提案被省政协采纳办理,助力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厦门市劳动模范集体候选对象(5个)
1.厦门绿发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刘伟、单位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人数:51人。
简要事迹:厦门绿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绿发)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13.9亿元,主营投资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厦门绿发目前开发建设的综合体项目“厦门绿发国际中心”为福建第一高楼(339.88米),总建筑面积30.2万平方米。厦门绿发发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精心规划设计、多方沟通协调,高效盘活厦门绿发国际中心项目,创造厦门市综合体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取得工规证最短纪录。全力克服厦门项目改造体量大,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等痛点难点,严把建设安全关、质量关、进度关,2025年5月圆满完成A塔楼竣工备案,即将面市投运。厦门绿发组织举办厦门市“聚焦双碳战略、共促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厦门项目绿色低碳成果显著,获福建省首个LEED、WELL双铂金认证,并获国家建筑节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高性能节能工程标识”认证,倾力打造“海峡两岸城市新地标”。厦门绿发深入贯彻《厦门市促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推进厦门绿发国际中心项目招商运营,与思明区政府签订5年期招商扶持政策,项目招商中心挂牌“厦门会客厅”“思明·鼓浪会客厅”,成为市区两级政府招商引资首站。积极洽谈国内外知名品牌,重点聚焦大型国央企、行业头部企业等,赋能厦门市“两高两化”建设。厦门绿发全面融入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前瞻性对接开辟新赛道、拓展新产业。深化与厦门市发改委沟通协调,积极对接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多次组织项目调研及协调会,筛选符合公司战略导向的战新产业项目,完成尽调论证,做好项目储备。与厦门市政府达成丙洲岛高端文旅项目合作意向,组织国际知名策划团队开展项目策划定位研究,持续推进项目落位。厦门绿发精心打造高知名度党建品牌,在福建第一高楼云上会客厅与厦门市委组织部共建“红动绿发”云上信仰空间党建展厅,成为福建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阵地之一,获评“福建省国有企业爱国主题教育基地”,省市有关领导莅临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高水平举办厦门市委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之“阅•青春”主题研学及“喜迎党的二十大、登高瞰厦门巨变”国企开放日等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厦门市委市政府及市总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厦门绿发荣获厦门市思明区“2021年度经济贡献奖”“2021年度超1亿元纳税特大户”,荣获2024年度厦门市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优秀等级,厦门项目部荣获“五一先锋号”,公司总经理杨建华同志荣获“2024年度厦门行业(数字)工匠”。
2.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丘伟旗、单位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制造业、单位人数:1875人。
简要事迹: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叶公司”)作为扎根厦门市的重点国有企业,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在党的建设、生产经营、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坚持党建引领,以融合实践提升发展效能。坚持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有效将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力。持续深化组织建设,团队战斗力显著提升,荣获厦门市“文明单位”、2025年“市幸福企业试点单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39个班组分获省总、市总“安康杯”竞赛、“工人先锋号”“建功立业标兵岗”“五一先锋号”等荣誉,胶印二车间印模乙班获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同时,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实施“降本、减排、增效”工程,年减排VOCs 10.87吨,烟标、包装产品单位危废量分别下降3.4%和16.8%,环保成效突出。聚焦主责主业,以经营实效贡献卓越价值。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始终保持安全管理“零事故”。近三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81亿元、利润总额3.80亿元、缴纳税金3.87亿元,连续被区人民政府评为“纳税特大户”,经营管理“量”“质”齐升。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构建全链条创新管理体系,2024年获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技术中心双认定,并于2021年签订厦门市首份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搭建创新平台。坚持人才强企,健全合规劳动用工,构建科学人才评价培养体系,营造“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的用人文化,切实将人才与创新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践行使命责任,以实际作为诠释企业担当。高度重视践行社会责任,为63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定期慰问关怀,并组织聋哑职工积极参与文艺活动,用心用情展现对残疾人群体“特别的爱”。持续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通过物资捐赠、走访帮扶等形式精准帮助山区贫困儿童。同时,积极投身厦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文明劝导”“爱心捐赠”等系列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城市文明增添光彩,有力彰显企业的文明形象和责任担当。
3.厦门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康燕、国有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数525人。
简要事迹:厦门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简称“厦门中远海运集运”)成立于2016年3月,由原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旗下三家区域性公司重组而成。作为航运央企,九年来公司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服务模式、践行绿色发展、助力“六稳六保”中彰显担当,经营业绩屡创新高,荣获厦门市 “纳税信用 A 级企业”“纳税大户”“厦门港口突出贡献奖” 等称号。融入双循环,助推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作为“航运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公司依托厦门“海丝”与“陆丝” 无缝衔接的战略优势,深耕通道建设与价值服务,深度服务“双循环”。目前,每周在福建省提供 80 条内外贸班轮服务,布局40条省内外海铁联运线路,构建“干支联动、内外互通”的立体化运输网络。2025年上半年,铁路重箱在厦门港进出1.67万标箱,同比增长59%;自2016年整合至今,年吞吐量从200万标箱跃升至2024年的 388 万标箱,市场份额由15.8%提升至23.8%,成为厦门港突破千万标箱、跻身全球前列的核心动力。创造新价值,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立足“航运+港口+物流”一体化模式,公司全力打造以集装箱航运为载体的全球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多元产品矩阵与智能服务平台,助力福建品牌“走出去”、全球资源“引进来”。已与象屿集团、国贸控股、建发集团、福耀集团等省内头部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获福建奔驰、宁德时代“年度优秀供应商” 奖项,“如心” 服务品牌广受认可。同时,以“党建链+服务链+产业链”模式,为福建“整车”“跨境电商”“新能源”产业搭建高效出海通道;疫情期间为厦门中小企业货物开通 “绿色通道”,为城市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赋能。建设新生态,引领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在全球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率先行动,携手港航货各方构建可持续生态。依托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区块链平台,实现电子提单签发与无纸化进口换单无缝衔接,低碳运营规模持续扩大;积极参与“绿动厦门湾” 建设,完成福建首单船用保税生物燃料油加注,2023 年以来累计提供船舶岸电服务超 600 艘次,为“美丽厦门” 与绿色物流生态建设贡献力量。综上,厦门中远海运集运以“海峡西岸航运生态圈”为核心,依托厦门“海丝”枢纽织就亚欧陆海联运网络,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中转节点。率先构建“区块链 + 碳中和”航运体系,以生物燃料、智能岸电等实践引领东南沿海港航低碳转型;通过产业链协同为新能源、跨境电商搭建国际通道,推动“厦门制造”全球化。作为厦门港核心支撑,以超 23% 市场份额助力港口跻身全球前列,同时凭借纳税贡献、临港产业培育与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为厦门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航运动能,彰显新时代劳模集体的创新担当。
4.厦门轮总海上客运旅游有限公司“学习号”客轮,负责人郑伟强,国有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班组人数12人。
简要事迹:“学习号”客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公司“鹭岛之星”轮钢质客船为载体,深入挖掘厦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地、实践地的宝贵资源和厦门革命历史资源。作为服务厦门国际滨海城市窗口的一张名片,“学习号”客轮班组成员始终以高效的服务管理机制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安全生产、高效运营、优质服务等重点工作,以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凝心聚力做好旅客运送服务。“学习号”客轮以二十大精神学习为主线,结合沿厦门海岸线航行的移动特性,在客轮航行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海上移动平台。自2021年首航以来,至2025年5月,共接待28个省区市各类学习班达到800场次,共安全运送48200人次,成功保障安全运营零事故,这一傲人成绩的背后,是“学习号”客轮班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船舶开航前自查自纠,定期对客轮的消防、救生、油路、灯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确保船舶处于良好的适航状态。在航行过程中,坚决遵循相关安全航行规范,时刻保持瞭望,密切注意观察,以安全航速谨慎前行,多年来从未出现任何重大安全事故,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出行保障。在闲暇之际,他们积极提升自身素质,潜心钻研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与船舶知识,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船员请教,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船舶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了更好地讲解相关知识,他们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历史文化等内容,力求在为乘客服务时,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信息。自首航以来,“学习号”客轮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和认定: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将其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列入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列入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中共福建省国资委委员会将其列入首批福建省国有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将其确定为厦门党员教育实训基地;交通运输部授予其2023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党建赛道优胜奖”,并将“学习号”红色航线列为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班组全体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国企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不断奋进。
5.中国民用航空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管制运行部区域管制室,负责人刘少林,事业单位,所属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班组人数105人。
简要事迹:民航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管制运行部区域管制室承担着福建省大部分及东南沿海、广东省东部、浙江省南部地区7800米(含)以下空域的空中交通管理工作。区域管制室通过优化空域结构、推进智慧化运行、深化区域协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中交通保障。秉承“积极作为,服务厦门”的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努力践行“五留”(把困难留给空管,把增量留给机场,把正点留给航司,把满意留给旅客,把发展留个地方)精神,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连续保障飞行安全37年未发生征候(含)以上不安全事件,确保厦门特区空中交通安全。优化空域和航线结构,提升航班准点率,服务厦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厦门地区进离场航线分离、厦门区域航路(航线)PBN运行、管制运行规范优化、增设扇区等工作,有效提升了管制服务保障能力和扇区通行能力。建立健全军民地三方多维度运行协同机制,有效提升了“海丝”沿线、周边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民航运输能力,增强了厦门对外的辐射能力,助力厦门经济发展。服务厦门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金鸡百花电影节”以及2017年金砖会晤、2025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和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等重要国际性活动,通过制定专项保障方案,优化临时航线,高效协调公务机、通航飞行等特殊任务,保障了各项活动的顺利举行,不仅提升了厦门机场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厦门地区飞行救助任务开辟高效通道、提供精准空域保障。连续11年为中、高考执行减噪程序,在云端无声为厦门广大学子圆梦护航。全面铺开华东地区(厦门)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服务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植入新的“空中引擎”,为翔安国际机场的顺利开航聚力筑基。
公示时间:2025年9月9日至9月15日
公示电话(传真):2661058、2661081
来电时间:上午08:00-12:00,下午15:00-18:00
来信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市总工会大楼(邮政编码:361000)
职工群众可在公示期来电、来信、来访,反映情况和问题。
厦门市总工会
2025年9月9日